201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《大学语文》真题:本试卷总分150分;共有四类型题目
一、单选
一、选择题:1~20小题,每小题2分,共40分。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,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,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。
1.唐代诗人中,主张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”的是( )
A.王维
B.白居易
C.柳宗元
D.韩愈
2.杜甫诗歌的风格是( )
A.豪放飘逸
B.沉郁顿挫
C.苍凉悲壮
D.沉雄慷慨
3.李商隐《无题》中运用了比兴手法的一联是( )
A.相见时难别亦难,东风无力百花残。
B.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。
C.晓镜但愁云鬓改,夜吟应觉月光寒。
D.蓬山此去无多路,青鸟殷勤为探看。
4.下列关于作家艺术风格方面的评论,错误的是( )
A.艾青的诗歌形式上追求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
B.冰心的散文文笔清丽,意蕴隽永
C.沈从文的小说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
D.朱自清的散文结构严谨,笔触细致
5.马致远的《天净沙·秋思》是( )
A.乐府
B.词
C.赋
D.散曲
6.下列关于诗人徐志摩的表述,错误的一项是( )
A.徐志摩是新月社重要成员
B.《再别康桥》是徐志摩的代表作
C.徐志摩是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
D.飘逸清丽是徐志摩诗歌的一种风格
7.柳宗元《种树郭橐驼传》一文主要的写作目的是( )
A.强调种树要“顺木之天以致其性”
B.批评他植者违背种树规律
C.赞扬郭橐驼高超的种树技艺
D.揭露“长人者好烦其令”的弊政
8.下列作品中,通篇运用象征手法的是( )
A.屠格涅夫《门槛》
B.冰心《往事》(一之十四)
C.鲁迅《风波》
D.老舍《断魂枪》
9.下列句子中,兼用了对偶、夸张修辞的是( )
A.暖溶溶玉醅,白泠泠似水,多半是相思泪。
B.驾一叶之扁舟,举匏樽以相属。
C.遥岑远目,献愁供恨,玉簪螺髻。
D.意似痴,心如醉,昨宵今日,清减了小腰围。
10.李密《陈情表》强调自己不能“奉诏出仕”的道德依据是( )
A.慈父见背,舅夺母志。
B.圣朝以孝治天下。
C.祖母无臣,无以终余年。
D.但以刘日薄西山,气息奄奄。
11.下列关于《论语》的表述,错误的是( )
A.作者是孔子
B.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
C.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
D.是一本语录体散文集
12.射箭“中石没镞”的细节出自( )
A.韩愈《张中丞传后叙》
B.欧阳修《五代史伶官传序》
C.司马迁《李将军列传》
D.侯方域《马伶传》
13.下列关于作家、作品的搭配,完全正确的是( )
A.钱钟书——《论学问》、《围城》
B.茅盾——《香市》、《选择与安排》
C.朱自清—《背影》、《荷塘月色》
D.鲁迅——《灯下漫笔》、《论毅力》
14.“垂钓碧溪”、“襟袖红泪”、“乘舟梦日”三个典故所涉及的人物依次是( )
A.桓温、伊尹、薛灵芸
B.吕尚、薛灵芸、伊尹
C.薛灵芸、桓温、吕尚
D.伊尹、吕尚、桓温
15.“望洋兴叹”、“高枕无忧”、“移风易俗”三个成语依次出自( )
A.《谏逐客书》、《报刘一丈书》、《冯谖客孟尝君》
B.《冯谖客孟尝君》、《庄子·秋水》、《报刘一丈书》
C.《报刘一丈书》、《谏逐客书》、《庄子·秋水》
D.《庄子·秋水》、《冯谖客孟尝君》、《谏逐客书》
16.下列句子中,“于”字引进比较对象,可译作“比”或“胜过”的是( )
A.祸莫大于杀已降。
B.货恶其弃于地也,不必藏于己。
C.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。
D.为人廉,谨于文法。
17.下列句子中,含有被动句式的是( )
A.冀君实或见恕也。
B.吏当广所失亡多,为虏所生得,当斩。
C.冉有、季路见于孔子日:“季氏将有事于颛臾。”
D.今君实所以见教者……以致天下怨谤也。
18.下列带点字的解释错误的是( )
A.其土欲故,其筑欲密。
密:稠密。
B.忧从中来,不可断绝。
中:内心。
C.匪来贸丝,来即我谋。
谋:商量。
D.肴核既尽,杯盘狼藉。
核:果品。
19.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,词义相同的一组是( )
A.并国二十,遂霸西戎。
字而幼孩,遂而鸡豚。
B.契丹与我约为兄弟。
昔者仲尼与于蜡宾。
C.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
虽欲强聒,终必不蒙见察。
D.猥以微贱,当侍东官。
臣生当陨首,死当结草。
20.下列划线句子的翻译错误的是( )
A.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,遍告其故侣。
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:离开后将近三年马伶回来了。
B.其莳也若子,其置也若弃。
其莳也若子:移栽时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。
C.长者闻此,得无厌其为迂乎!
得无厌其为迂乎:恐怕会讨厌我过于迂腐吧。
D.巡起旋,其众见巡起,或起或泣。
或起或泣:或者站起来,或者哭起来。
二、文言文阅读:21~29小题,共30分。
21.(一)阅读《左传·郑伯克段于鄢》中的一段文字,然后回答以下3小题。
初,郑武公娶于申,日武姜,生庄公及共叔段。庄公“寤生”,惊姜氏,故名日寤生,遂恶之。爱共叔段,欲立之。亟请于武公,公弗许。及庄公即位,为之请制。公日:“制,岩邑也。虢叔死焉,佗邑唯命。”请京,使居之,谓之京城大叔。祭仲日:“都城过百雉,国之害也。先王之制,大都不过参国之一,中五之一,小九之一。今京不度,非制也,君将不堪。”公日:“姜氏欲之,焉辟害?”对日:“姜氏何厌之有?不如早为之所,无使滋蔓。蔓,难图也。蔓草犹不可除,况君之宠弟乎?”公日:“多行不义必自毙,子姑待之。”
姜氏为什么要为共叔段请“制”?这段文字中哪句话能体现出共叔段有扩张野心?
22.庄公为什么不采纳祭仲的建议?这反映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?
23.请说明这段话中所用比喻的喻义。
24.(二)阅读李清照《声声慢》一词,然后回答以下3小题。
声声慢
寻寻觅觅,冷冷清清,凄凄惨惨戚戚。乍暖还寒时候,最难将息。三杯两盏淡酒,怎敌他,晚来风急!雁过也,正伤心,却是旧时相识。满地黄花堆积,憔悴损,如今有谁堪摘!守着窗儿,独自怎生得黑!梧桐更兼细雨,到黄昏,点点滴滴。这次第,怎一个愁字了得!
这首词采取的是怎样的抒情方式?抒发了词人怎样的心情?
25.“雁过也,正伤心,却是旧时相识”,暗含着作者哪两方面的伤感?
26.这首词在语言形式上有哪两个显著的特色?
27.(三)阅读陶渊明《移居二首》中的第二首,然后回答以下小题。
春秋多佳日,登高赋新诗。
过门更相呼,有酒斟酌之。
农务各自归,闲暇辄相思。
相思则披衣,言笑无厌时。
此理将不胜,无为忽去兹①。
衣食当须纪②,力耕不吾欺。
注:①无为忽去兹:不要轻易地离并这里。②纪:经营。
这首诗的前八句叙写了什么内容?“闲暇辄相思”、“相思则披衣”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?
28.这首诗哪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?它采取的是怎样的表达方式?
29.这是一首古体诗还是一首近体诗?
三、现代文阅读:30~38小题,共30分。
30.(一)阅读《选择与安排》中的一段文字,然后回答以下3小题。
第二是轻重分明。文章不仅要分层次,尤其要分轻重。轻重犹如图画的阴阳光影,一则可以避免单调,起抑扬顿挫之致;二则轻重相形,重者愈显得重,可以产生较强烈的效果。一部戏剧或小说的人物和故事,如果不分宾主,群龙无首,必定显得零乱芜杂。一篇说理文如果有五六层意思都平铺并重,它一定平滑无力,不能说服读者。艺术的特征是完整,完与整是相因的,整一才能完美。在许多意思并存时,想产生整一的印象,它们必须轻重分明。文章无论长短,一篇须有一篇的主旨,一段须有一段的主旨。主旨是纲,由主旨生发出来的意思是目。纲必须能领目,目必须附丽于纲,尊卑就序,然后全体自能统一。“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众星拱之”。一篇文章的主旨应有这种气象,众星也要分大小远近。主旨是着重点,有如照相投影的焦点,其余所有意思都附在周围,渐远渐淡。在文章中显出轻重通常不外两种办法:第一是在层次上显出。同是一个意思,摆的地位不同,所生的效果也就不同,不过我们不能指定某一地位是天然的着重点。起头有时可以成为着重点,因为它笼盖全篇,对读者可以生“先入为主”的效果;收尾通常不能不着重,虎头蛇尾是文章的大忌讳,作家往往一层深一层地掘下去,不断地引起读者的好奇心,使他不能不读到终了,到终了主旨才见分晓,故事才告结束,谜语才露谜底。中段承上起下,也可以成为着重点,戏剧的顶点大半落在中段,可以为证。一个地位能否成为着重点,全看作者渲染烘托的技巧如何,我们不能定出法则,但是可以从分析名著(尤其是叙事文)中探得几分消息。其次轻重可以在篇幅分量上显出。就普遍情形说,意思重要,篇幅应占多;意思不重要,篇幅应占少。这不仅是为着题旨醒豁,也是要在比例匀称上显出一点波澜节奏,如同图画上的阴阳。轻重倒置在任何艺术作品中都是毛病。不过这也不能一概而论。名手立论或叙事,往往在四面渲染烘托,到了主旨所在,有如画龙点睛反而轻描淡写地掠过去,不多着笔墨。
文章为什么要分轻重?作者认为分轻重的方法有哪两种?
31.作者以纲和目的关系作比喻说明了什么问题?为了说明这个问题,文中还运用了哪两个比喻?
32.请解释下面两个带点字的含义。
轻重相形。形:
众星拱之。拱:
33.(二)阅读《故都的秋》中的一段文字,然后回答以下3小题。
有些批评家说,中国的文人学士,尤其是诗人,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,所以中国的诗文里,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。但外国的诗人,又何尝不然?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,也不想开出账来,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,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,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,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。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,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,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。足见有感觉的动物,有情趣的人类,对于秋,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、幽远、严厉、萧索的感触来的。不单是诗人,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,到了秋天,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;秋之于人,何尝有国别,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?不过在中国,文字里有一个“秋士”的成语,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《秋声》与苏东坡的《赤壁赋》等,就觉得中国的文人,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。可是这秋的深味,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,非要在北方,才感受得到底。南国之秋,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,比如廿四桥的明月,钱塘江的秋潮,普陀山的凉雾,荔枝湾的残荷等等,可是色彩不浓,回味不永。比起北国的秋来,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,稀饭之与馍馍,鲈鱼之与大蟹,黄犬之与骆驼。秋天,这北国的秋天,若留得住的话,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,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。
第一段主要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?写出了故都之秋怎样的特点?
34.最后一段采用了哪种抒情方式?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?
35.第二段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?
36.(三)阅读格罗津斯卡的微型小说《文艺评论家和部长》,然后回答以下3小题。
“您看斯普罗塔新创作的小说怎么样?”部长问道。
评论家回答说:“部长,我认为他创作的小说是好的。”
部长摇了摇头。
“我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,他创作的小说是好的。”
部长摇头。
“我说的‘从某种意义上讲’,是针对咖啡馆里那些为数很少的庸俗的知识分子。”
部长摇头。
“确切地说,就是针对那些没有鉴赏力的人。刚才我没表达清楚。”
部长摇头。
“总的来说,部长先生,这是一部坏小说。”
部长又摇头。
“当然,也不能全部否定。”
部长摇摇头说:
“这衣领真别扭。”
评论家的观点为什么会不断发生变化?说明评论家是一个怎样的人?
37.部长为什么会摇头?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写他的摇头?
38.从创作方法的角度来分析,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?
四、写作
四、作文:50分。
39.阅读下面的文字,根据要求作文:
整个世界靠大家公认的原则来维系。明确的规则意识,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生活的首要准则。规则服务大家,更需要大家的遵守。
请以《让规则守护世界》为题,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,不少于800字。
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0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试题及答案,更多内容请点击>>
四川成考历年真题。
版权声明:本文“2010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试题及答案”来自“四川成考网”,内容来自互联网,有关成考高起专、高起本、专升本的报名时间、入口、费用等信息内容请以四川省教育考试院官网为准。若转载,请注明:http://www.chengkao.sc.cn/beikao/1168.html,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版权等相关问题,请给我们致电或留言,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和回复。
文章评论(已有条评论)